7月8日下午,“花鸟画创新与发展”学术座谈会在山东文教大厦六楼山东画院会议室举行,以郭志光教授的花鸟画艺术为话题,进而围绕中国花鸟画创新与发展走向,近二十位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研讨。
8日下午的座谈会,是这次郭志光教授师生展览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此次活动由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孔维克主持,他首先回顾了郭志光教授对于花鸟画的长期探索,并称赞郭志光的作品不仅有对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等传统大师的继承,更有根植于自身探索基础上的独特面貌,雄奇刚健的审美特征,给当今花鸟画界以深刻启迪。
与会人员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和与郭志光教授的交往,阐述了郭志光花鸟画的艺术风格和独特面貌,并结合自己创作经历畅谈中国花鸟画的创新与发展。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充分研讨,此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花鸟画创新与发展座谈会·专家论艺
郭志光:从感情到草图,再从草图回到感情
“我最近设计了一幅大画构图,画完以后我想了一下,觉得不行,又画了一张。第二天,我又不满意,又重新画了一张。我认为,作为一个画家,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有无成就,都要有时时推陈出新的能力,敢于推翻自己固有的程式,大胆进行创新。”对于创新和发展这一话题,郭志光感慨到。
谈及自己早年的学画经历,郭志光表示,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潘天寿、陆维钊两位恩师对他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潘先生作品的张力、气势,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一下子就被他的作品吸引了。”郭志光坦言,虽然自己没有机会亲眼见过潘天寿作画,但潘天寿对他的艺术创作起着关键影响。
“从潘先生身上,我学到了草图写生的重要性,草图表现的是平常的感情、构思、积累,如何把草图表现在创作中,这就需要深入生活。从感情到草图,再从草图回归到表达感情上。”在郭志光看来,画草图不是为了单纯画草图,也有画家不画草图,提笔就来,那是因为草图早已在他的心中。
“要提高传承出新的能力,首先要继承前人的精华。我大学时非常崇拜吴昌硕和八大山人,也很佩服任伯年的写生能力、线的组织能力,学习他们的长处是为了作为长期积累的素材,但如果是完全模仿、套用别人的模式,就是另外一回事。”郭志光说,曾有专家评价他作品中的动物都带着一种感情和神态,而实际上,这主要归功于他平时的细心观察生活,“越是生活接近的地方,越要去体验,想出新必须要传承,要严格要求自己年年出新、年年不一样。”
曾昭明:“雄奇刚健”是郭志光花鸟画艺术的特点
曾昭明先生在听了郭志光老师分享了他这么多从艺经历中鲜为人知的往事后,表示有很多东西直到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他认为以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通过郭志光老师个人以及师生间的一系列活动,宣扬我们本土画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曾昭明先生说,其实郭志光老师的作品本身就能够很好的诠释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这体现在郭志光老师的审美追求上,归纳概括为四个字就是“雄奇刚健”,究其原因其一是郭志光老师的艺术创作始终是在传统的道路上不断的扎实前行,而且与此同时郭志光老师还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创作风格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这些转变体现在了作品的题材上,改变了以往作品中只有木本草本类的植物素材,添加了动物的元素。其二是郭志光老师的作品色彩非常的丰富,因为传统的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和人物,都是以墨为主,郭志光老师的作品在色彩上的运用可谓是独具匠心,这对中国画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观看完郭志光老师的近期一系列展览之后曾昭明先生深有感触,一位年近八十的画家还能够有如此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到创作中,这可以说是郭志光老师一生对于艺术事业追求的集中爆发,这些作品所展现出来的阳刚之气,以逆锋体现的苍茫与韧力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沈光伟:底蕴厚、气象雄是郭志光作品特点
作为郭志光的潍坊老乡,沈光伟从小就与郭志光有过交往,尽管他对于郭志光的花鸟画早已熟悉,但看到近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专题展览,仍觉得非常震撼。
“那么多大画摆在一起,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沈光伟将郭志光花鸟画概括为两句话——底蕴厚、气象雄。在沈光伟看来,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郭志光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化融能力,对于八大山人、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等前辈大师的钻研,对郭志光的画作形成一种影响,最后都化为他自己的一种笔墨图式。
“笔墨不是一种单纯的样式,而是一种构思立意,画面中的精神性都通过笔墨表达出来,笔墨涵盖其他所有内容。”沈光伟说。
说到对于传统的吸收,沈光伟表示,郭志光从小生活在潍坊,家族里都是文化人和很有水平的艺术家,自幼受父辈、师辈影响,加上当地丁、郭、陈、张四大家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都在郭志光身上形成了一种“底肥”,潜移默化中成了一种滋养。
“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郭志光开始大胆创新,把创新作为一种激发研究的过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笔墨样式。古人曾经说,十年磨一剑,鹰鹫这个主题,郭志光最少画了45年,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沈光伟表示,在郭志光身上,他学到了很多,其中包括坚守艺术信念不动摇、坚持每张画的草图创作、勤奋创作态度,“现在很少有画家会像他这么勤奋刻苦,他有着很强烈的创造性欲望,这一切都来源于他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刘书军:郭志光老师一直是在用感情来画画
首先,我对刚才郭志光老师所讲的内容深有感触,我认为画人物画一定少不了画花鸟画的笔墨技巧来丰富人物画的细节。其次,这么多年来,这为郭志光老师的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此外,郭志光老师之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艺术成就,与他个人的勤奋是离不开的,这些对于旁观者的我来说,也是一种勉励。
郭志光老师作品之所以能够达到现在的高度,我认为这与他多年来游历四方,与很多高水平艺术家学习交流是分不开的,郭志光老师的“北风南韵”在北京打下了响亮的品牌,回到山东又做了一系列展览活动,这些都让我们更加立体的走进了郭志光老师的艺术人生,在这期间,郭志光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邃的艺术哲理为我们一一展现,在现场还为我们讲解构图原理,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今天在座的来宾来自社会各界,大家冒着炎炎烈日,赶来聆听郭志光老师的这些都能够证明郭志光老师的社会影响力。
郭志光老师的花鸟画对于推动整个山东美术创作而言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自信和独立性,他将作品与生活紧密联系,笔墨充满了张力,既有传统的感觉,也有现代性的启迪。以上这些我认为都是郭志光老师为我们山水和人物画家们做出的一个很好的榜样,为我们画家在以后的创作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戴丕昌:郭志光是中国画正宗的传承和创新者
郭志光近期分别在国家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引起了强烈反响。郭志光的大写意花鸟画,无疑为濒临危亡的纯正中国画注入了一剂良药,为中国写意画带来了生机。
早在半世纪以前,潘天寿最早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的非凡理念。黄宾虹也曾指出“中国画舍笔墨而无它。”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可是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所谓国画,多是拿着毛笔描图案,画素描,笔墨的文化内涵、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越来越少。少了中国笔墨,多了现代制作,制作技术越精湛,意味着原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修养越来越稀少。正如陆抑非对郭志光所讲的,“我们要的是推陈出新,而不是弃陈出新,更不是灭陈出新”。
郭志光是中国画正脉的坚定捍卫者、传承者和成就者,他的每幅作品都有极强的冲击力和生动的感染力,充分体现出了当今花鸟画的全新语境,也体现了几十年来郭志光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进一步研究分析,我发现,郭志光的写意花鸟画有“四个突出”和“三个突破”。“四个突出”是:突出了“写”“势”“新”“韵”。
在戴丕昌看来,与八大山人、潘天寿等前贤相比,郭志光的作品主要有“三点突破”,一是画所表现出的“势”比前贤们更有冲击力和张力,更生动活泼。二是从绘画题材上看,比前贤们更丰富、更宽泛、更全面。三是在笔墨与色彩结合运用上更新颖、更大胆、更强烈、更明快、更鲜艳、更有时代感。
赵英水:郭志光教授是当代花鸟画的高峰
赵英水教授谈起郭志光老师近期一系列的活动颇有感触。他说:以往一谈起山东美术,全国很多著名评论家对于我们的评价就是“不缺高原缺高峰”,而这一次郭志光老师带着这么多艺术精品在北京举办画展,同样是上述那些评论家,他们却说:“郭志光教授是当代花鸟画的高峰”。
现在全国的大家给了郭志光老师的艺术作品很高的定位,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就是想与郭老师交流探讨山东的花鸟画的未来发展之路,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表达一下我自己的个人见解,我认为中国的综合美展并不是不想吸收写意花鸟画的画家参加,而是画家有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所受限,这一次郭志光老师展览之所以在北京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郭志光老师的作品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首先现在参加美展的作品必须是满构图,郭志光老师这次参展的作品在构图方面上做的就非常具有气势。其二,传统式的色彩越来越不受欢迎,我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时代的意识,对于色彩而言,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继承,色彩的突破对于花鸟画未来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其三,尺幅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赵英水教授认为,现在的年轻画家往往在创作中会偏向于小的、具有情趣的作品,如果要在参展的角度而言,大气象的创作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青年画家要培养艺术的思想独立性,要有自己的艺术自信。
刘玉泉:中国画已经从书斋文化走向展示文化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刘玉泉表示,他前段时间去北京连着参观了几个画展,包括郭志光先生在国博的展览、故宫正在展出的四僧书画,以及潘天寿作品展,这样一个系统下来,他逐渐有了这样一个印象:当代中国画已经从书斋文化走向展示文化。
“我曾经多次提出这个概念,几千年形成的中国画固有形态,都是书斋文化的产物,四僧的画尺幅都很小,这是书斋文化的一个特点,所洋溢的内涵和中国画的形式一样,讲求诗书画印结合,是综合艺术的典范。”刘玉泉表示,中国画发展到当代,花鸟画家常会感到些许失落,老是参加不上全国美展,而实际上,这样的一种落差也是正常的。
“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国画早已从书斋文化演变成一种展示文化,这就要求画要大,要有冲击力,和品读、赏玩的那种‘逸笔草草’完全是两种形式,恰恰在这时候,郭志光老师走出来了,他的画和传统花鸟画是一脉相承的。”刘玉泉说,中国传统绘画是平面的、单一的形态,而不是复合的,而当代中国画表现的复合的层次,不是一遍就能完成的,不单纯讲究笔墨,这些都对当今画家提出了新的考验。
“作为传统笔墨的传承人,郭老师是取得高度成就的佼佼者,我内心是非常佩服的。”在刘玉泉看来,他将郭志光的画作特点概括为:豪气与苍润并举、笔墨表达深度和壮阔人文境界相得益彰。
花鸟画创新与发展座谈会·发言摘要
孙万灵:建国以来花鸟画实际上是在不断的弱化的,究其原因,花鸟画不同于人物画,它很难从题材上拉开时间距离,就比如一百年前的牡丹和现在的牡丹一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实际上书法和花鸟非常接近的原因是二者都是在一个比较窄的领域里去发挥极致,与其他作品不一样,在花鸟画中我们是纯要从作品里面看笔墨,它的内容性不如其他题材所表达的那么明确,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与看其他题材不同的标准去看待花鸟画,花鸟画的存在也是对于其他绘画的一种支撑和帮助,比如画人物画的黄胄先生,他在人物画创作之余,还要画一些花鸟题材,其实就是在锻炼自己的笔头功夫,就如同我们无论画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练习书法一样,书法和花鸟画其实都能够为其他绘画带来快速的提练笔墨的作用,如果未来有一个地方出现了花鸟大家,就一定会带动其他画种的水平,所以我很自豪我们山东能够出这么多花鸟大家,从李苦禅到于老再到郭志光老师。
综上所述,花鸟画的未来的发扬广大就如同郭志光老师所说一样,还是要从笔墨入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历史上有很多人在画竹兰,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画竹兰,同样是兰竹,郭志光老师的兰竹就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韵味出来,就如同我们学文科一样,貌似无用,但是它确实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为其他绘画带来一种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体验,谢谢大家。
林兵:花鸟画在山东有着非常肥沃的生长土壤,从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很多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我们也非常幸运能够在这块土地上从事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我从事写意花鸟画的时间不短,我感觉现在写意花鸟画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现在很多美展对于作品题材和尺寸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传统花鸟画创作的从业者而言并不是特别符合,我们之所以能够到现在还在坚守这个领域,首先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于传统笔墨的喜爱,再者就是看到郭志光老师的展览,能够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激励,郭志光老师的展览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反响,就是因为郭志光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将平常的积累的创作经验能够完全通过展览展现出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青年画家们学习的地方。
综上所述,有这么好的环境和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写意花鸟画继承发扬开来,更加努力的投入艺术创作,为花鸟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钢:很多艺术家之所以被郭志光老师的画所打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郭志光老师的作品具有一种非同常人的气势,经常和郭志光老师在一起画画的人都知道,郭志光老师起笔的气势就很足。我们常说中国画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我认为“其势”非常重要。黄宾虹曾说,花鸟画的秘诀就在八卦图,近几年我们把西方绘画中的“张力”引进来,我们用科学的语言来描绘“气韵生动”,这些其实与自然科学道理是相通的,郭志光老师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各种不对称的“力”所凝聚起来的“张力”组合,最后达成一种别样的和谐美感,暗合了宇宙自然的奥妙,郭志光老师所画的花鸟画的构成,和宇宙结构的构成是一致的,这让我感觉到很惊讶,我想这是我们历代以来在花鸟画领域有所建树的画家们所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基础上,郭志光老师能够推陈出新,创作出有着自己鲜明艺术特点的作品,接下来,我要向郭志光老师学习如何在构图原理之上,创作出有着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这也是继承郭志光老师花鸟画最精髓的意义所在。
陈健:郭志光老师在山东画坛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郭志光老师的崇拜者和学生从50后到90后各个年龄段都有着大批的崇拜者,这是很多画家都很难企及的,在郭志光老师身上,对于我们年轻画家有很多启发。第一点是我们要向自己的老师学习,但是也要有自己的笔墨语言,郭志光老师对于潘天寿先生非常的崇拜,但最终郭志光老师还是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第二点是郭志光老师在有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创作特点之后,还不断的提升自己,在精神上不断的升华,郭志光老师在四十岁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郭志光老师的创作是不断的在变化的,这就说明郭志光老师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某个时间段的成功,而是不断的在进行升华。
通过看郭志光老师的从艺经历而言,我感觉作为年轻画家,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的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吸收前人绘画的精髓,与同行多多交流,学会归纳贯通的本领,这些是我从郭志光老师身上所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张德娜:我和郭志光老师接触不多,但是我也画花鸟题材,孙其峰老师是我花鸟小写意的启蒙老师,我看到郭志光老师的作品那么奔放大气,这正是我的作品当中所需要学习的地方,了解到郭志光老师在从年轻到现在一直如此的拼搏,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向郭老师致敬!
樊磊:郭志光老师从艺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个朋友对我说画花鸟画的笔墨技巧还行,但就是少了点人文关怀,我觉得郭志光的花鸟画能给这个观点一个有力回击。花鸟画固然给笔墨技巧以一个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我认为画花鸟毕竟还是要讲求一个“情”,这个“情”正是承载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与种种物像或对象的关系,从这一点而言,花鸟画是在以含蓄的方法表达人文关怀的一个画种,有一句诗说得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画虽然不会像人物画表现的那么直接,但是它有它独特而又传统的承载人文关怀方式,今天我们在一起交流,一起来看承载郭志光老师多年情感积淀的花鸟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花鸟画创新与发展座谈会·研讨总结
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孔维克最后对研讨会做简要总结。
今天下午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讨会,我们预期的想法是以郭老师的艺术作品和创作经历为切入点,结合我们大家自己的艺术感悟,探讨整个山东乃至全国的花鸟画未来发展以及关于花鸟画创作中的困惑、花鸟画的继承与发展、花鸟画和时代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与会的各位来宾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的观点,营造出了一个活泼向上的学术气氛。
我感觉郭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家,除了大家提到的勤奋和专注原因以外,我认为郭老师的艺术自信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八十年代大家都认为中国画穷途末路时,郭老师依然没有放弃,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我想这些都这源自于郭老师内心深处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一种对于在艺术道路上与诸多帮助过他的老师们的师生情。
在师生展上,我感觉到了学生们对于郭老师的感情,我也感受到了郭老师对于学生们的真挚情感,郭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画的特点乃至作者的性格脾气都甚为了解,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出郭老师独到的人生智慧,通过此次研讨会,我们受益良多,最后祝福郭老健康长寿,多出时代精品!
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召开“花鸟画创新与发展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