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3日万竹书院在趵突泉公园揭牌,“单应桂教授师生展览活动月”启动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继师生作品展、艺术分享会、师生写生行之后,5月31日下午,作为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山东画院、生活日报、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主办的“单应桂教授师生展览活动月”的压轴活动,“传统与民间•中国人物画造型恳谈会”在济南成功举办。
如何看待传统元素,怎样在纵横古今、中西碰撞中追求当下的审美意趣,是每个艺术家无法回避又孜孜以求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单应桂教授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执著探索。单应桂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受业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等多位名师,在她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对传统和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人物画、年画创作方面卓有建树。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单应桂教授致力高等美术教育,为山东乃至全国美术界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并一手创办了山东艺术学院的年画专业,连续三届招生,在7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5月31日下午16时,此次学术恳谈会正式开始。恳谈会由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主持,十余位嘉宾到会发言,其中包括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张望,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书军、副会长兼秘书长韩玮、副会长于新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丽华,著名写意画家高玉琦,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樊磊等。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充分研讨,此次恳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这也意味着万竹书院成立后的第一季活动完美收官。
专家发言摘要:
建国后,年画曾一度成为山东美术创作的主流,并在全国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巨大成就。而作为南北文化艺术交汇之地,山东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绘画艺术方面同时存在很多风格和面貌,可谓百花齐放。在当天的恳谈会上,围绕中国画传统和人物画造型等话题,与会嘉宾分别从各自的创作经历、艺术理论角度展开讨论。
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首先提出了恳谈会的话题:传统绘画与民间艺术对中国人物画造型的影响,以及与二十世纪人物画创作由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及其后经蒋兆和发展而成的“徐蒋体系”的关系。此话题引起大家浓厚兴趣,对于如何看待继承传统、如何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如何与时俱进发展绘画艺术等问题,艺术家们畅所欲言。
单应桂:要创造新的民间年画程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单应桂教授就率先开设了年画专业和传统人物造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她要求学生注重从传统绘画中寻找造型元素,必须吃透中国传统人物造型这个“根”。在这个基础之上,从民间年画的色彩、线条、构图规律方面进行开发。
“实际上,关于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问题,我已经探索了30多年。每个画家的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面貌,可以说是千人千面,但如果一幅画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中国的’,那就说明是抓住了传统人物造型的‘根’,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吸收,形成了不同的面貌,但骨子里都是中国元素。” 恳谈会开始,单应桂教授首先回顾了她当年创办年画专业前后的始末,经过三个多月赴全国各地考察,1982年开始试验培训,1983年山东艺术学院招收了第一届年画专业学生,此后陆续开办了7年。
说起年画中的造型,单应桂教授很是感慨,当初在“徐蒋体系”和民间年画的选择上,她也曾有过一个纠结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为了更好的抓住传统这个“根脉”,她要求学生从临摹传统年画来“踢开第一脚”,挖掘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我希望大家都能从民间艺术中吸收到传统造型的优点,让作品带有中国的味道,而不是生搬硬套,也绝不是旧瓶装新酒,要真正融入到艺术家的血液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面貌更强烈、力量更强大。”单应桂教授认为,学习传统以后不可能一下完成变形,直接把传统拿来就用也不现实,“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应当像植物的嫁接一样,需要有个自然的转化周期,我们的目标是要创造新的民间年画新的程式化。”
张望:对传统采取活态保护
刚刚参加完威尼斯双年展回国的张望,以双年展上中国馆展出的民间传统皮影和现代皮影再创造作品为例,说明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始终围绕传统这个根脉,并列举山东美术馆正在展览的“非遗进课堂”,提出了活态保护的概念。
“西方艺术家从来不会在乎传统,包括法国、意大利这些具有深厚传统的国家,他们的艺术家强调‘当代就是当代’,唯有我们中国艺术家在深耕传统,从对传统元素的开发,寻找适合当下的艺术形式。”张望指出,传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保护。对此,单应桂教授饱含深意的回应道,“前进就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啊。”
“对于传统和中国艺术发展的关系,已故的张仃先生曾生动的概括为‘毕加索加城隍庙’,也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与中国民间美术的有机融合。”张望说。
于新生:艺术要反映当下社会生活
作为单应桂教授早年的学生,于新生早年一直从事民间美术和新年画的创作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专业画家开始介入年画创作,对民间美术进行写实改良,希望把年画改造的更好看、造型更准确,其中以单老师这一代画家为代表。”于新生表示,每一个时代的艺术没有高低之分,艺术的特征就是反映社会生活,“原始时期的彩陶、商周青铜器,和现在的艺术形式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不可能纵向进行比较,只能是横向比较。”
在年画创作中,于新生放弃了传统的绘、刻、印的木版年画,创作手法转为手绘年画。对此,他表示,手绘的年画有时一些味道还在仿照木板刻印的感觉,民间年画和专业画家创作的新年画,在年画创作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为了更好的推动和保护新年画创作的发展,建议尽快对不同时期山东的年画代表性作品进行收集、整理、总结,进行研究和保护。
韩玮:发展中的艺术不断被纳入传统
“从绘画的角度来说,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是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个性的化的表现语言。”在韩玮看来,民间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程式化和典型性这两个特征,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这三大年画产地,在造型上,都有不同的程式化特点。典型性不仅包括传统的典型性,也包括现代的典型性,比如单应桂教授在创作中总结的丹凤眼、蚂蚱眼、杏核眼,就属于现代的典型性程式。
“山东新年画得以发展,一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民间美术的营养,同时也在木刻年画中融入了现代化的造型。”韩玮认为,传统是没法切断的,因为传统一个发展的概念,所有发展中的艺术,只要是得到了社会认可,无形之中就已经被纳入传统序列中,就这样推动着艺术与时俱进发展。
此外,韩玮认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和过去相比,在造型能力、笔墨技巧的多样化等方面有了提高,但也暴露出形象感染力减弱的这一缺憾。
张丽华:根据题材选择不同的造型语言
作为单应桂教授的学生之一,张丽华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新年画创作的发展,以及单应桂教授30多年以来对年画创作的执著探索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曾专门发布政令,号召全国的美术家创作新年画,宣传党的政策和《婚姻法》,这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把艺术的格调统一到通俗性上来。此后,一直到文革期间,版画、油画、雕塑都被印成画片当做年画发售,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画种在山东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张丽华指出,实际上,传统笔墨已经无法完全表现当代社会,在创作中难免会借鉴西画的造型方式。“比如画蒲松龄的聊斋或者屈原题材,其他例如历史、写实、幻想等题材,也需要不同的造型手段结合。要表现什么内容,所选择的语言、造型方法,就该向哪一个靠。”张丽华说。
高玉琦:单老的梦想是打造一种新型的版画
高玉琦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年画专业三届学生中的一员,他表示非常理解老师的梦想和愿望。
单应桂教授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执著探索,是想改造木板年画,使之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民间美术的一个新型版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探索还没有完成,“金娃娃”还没有抱出来。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愿望还可以得以继续,通过新观念、吸收新东西,继续完成这一课题。
刘书军:中国画造型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刘书军认为,从建国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年画成为山东美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应桂教授在年画的创作、研究、教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不仅在自己的教学中,长期不懈的探索年画的造型元素,还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改良。
“在当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人物画的造型元素,需要每个画家深刻思考,科技手段只是其中一个辅助手段,重要的是要坚守传统人物画的造型元素这个基础。”刘书军指出,在他看来,真正的中国画造型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只有坚守传统、立足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创造出具有时代新意的作品。
孔维克:艺术离不开传统造型因素的滋养
孔维克在梳理了各位嘉宾的发言后指出,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山东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从民间美术这块土地获得滋养,其中尤以人物画表现最突出。虽然每个画家的创作路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传统元素和民间艺术的滋养和启发。
此前,在他近作《孔子与四配》的创作中,他曾尝试用现代的素描和速写技法来表现古人,但总是感觉不伦不类。“因为传统绘画有着其特殊的造型规律,如果不掌握这些传统造型规律,画出来就很容易夹生,非常别扭。”孔维克说。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孔维克表示,单应桂教授三十多年的执著坚守和与时俱进精神,值得当今所有艺术创作者学习,同时他也指出,目前艺术创作中存在动手能力弱化、过分依赖照片等问题也需要引起警惕,如何正确看待传统与民间,值得每一位艺术家深刻思考,需要他们自己手中的笔墨做出探索和回答。
“创新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 万竹书院举办“传统与民间•中国人物画造型恳谈会”摘要